天体物理学 > 地球与行星天体物理学
[提交于 2011年3月13日
]
标题: 开普勒探测的类太阳恒星周围0.25天文单位内的行星出现率
标题: Planet Occurrence within 0.25 AU of Solar-type Stars from Kepler
摘要: 我们报告了围绕GK型恒星的轨道周期(P)小于50天的行星的分布情况,按行星半径(R_p)、轨道周期(P)和恒星有效温度(Teff)进行分类。 这些结果基于开普勒任务发现的1,235颗行星(正式称为“行星候选体”),其中包括半径小至2个地球半径(Re)的几乎完整的检测行星集合。 对于每个156,000颗目标恒星,我们评估了行星在R_p和P函数下的可检测性。 我们还校正了凌日几何概率,R*/a。 我们首先考虑“太阳子集”中的恒星,其Teff为4100-6100 K,logg为4.0-4.9,开普勒视星等Kp < 15星等。 我们仅包括噪声足够低以允许检测到2 Re以下行星的恒星。 我们在R_p和P的小区域内统计行星,并除以所包含的目标恒星数以计算每个区域的行星出现率。 行星的出现率变化超过三个数量级,并且在我们研究中随着行星半径减小到最小值(2 Re)和轨道周期延长到最长值(50天,约0.25 AU)显著增加。 对于P < 50天的情况,半径分布由幂律给出,df/dlogR= k R^\alpha 。 随着行星尺寸减小,行星出现率迅速增加,这与核心吸积理论一致,但与种群合成模型不一致。 我们将出现率作为P的函数拟合到一个具有指数截断的幂律模型,在临界周期P_0以下。 对于较小的行星,P_0具有较大的值,这表明迁移行星的“停车距离”随着行星尺寸减小而向外移动。 我们还测量了Teff = 3600-7100 K范围内的行星出现率,涵盖了M0到F2矮星。 开普勒场中2-4 Re行星的出现率随Teff降低而增加,使得这些小行星在较冷的恒星周围比我们样本中最热的恒星多七倍。 [缩略]
文献和引用工具
与本文相关的代码,数据和媒体
alphaXiv (什么是 alphaXiv?)
CatalyzeX 代码查找器 (什么是 CatalyzeX?)
DagsHub (什么是 DagsHub?)
Gotit.pub (什么是 GotitPub?)
Hugging Face (什么是 Huggingface?)
带有代码的论文 (什么是带有代码的论文?)
ScienceCast (什么是 ScienceCast?)
演示
推荐器和搜索工具
arXivLabs:与社区合作伙伴的实验项目
arXivLabs 是一个框架,允许合作伙伴直接在我们的网站上开发和分享新的 arXiv 特性。
与 arXivLabs 合作的个人和组织都接受了我们的价值观,即开放、社区、卓越和用户数据隐私。arXiv 承诺这些价值观,并且只与遵守这些价值观的合作伙伴合作。
有一个为 arXiv 社区增加价值的项目想法吗? 了解更多关于 arXivLabs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