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物理学 > 地球与行星天体物理学
[提交于 2011年9月12日
]
标题: 撞击体通量和谷神星与灶神星的撞击坑:对早期太阳系的意义
标题: Impactor flux and cratering on Ceres and Vesta: Implications for the early Solar System
摘要: 我们研究由小行星主带的碰撞和动力演化引起的撞击体通量和谷神星与灶神星上的撞击坑。 我们开发了一个基于经过验证的模型的统计代码,用于同时演化主带和近地天体(NEA)的尺寸分布。 该代码包括灾难性碰撞以及非碰撞移除过程,如雅科夫斯基效应和轨道共振。 该模型假设早期主带的动力耗竭非常强烈,因此大部分主带粉碎发生在其动力结构类似于现在的时候。 我们的结果表明,在太阳系历史上,直径大于1公里的主带小行星撞击谷神星和灶神星的数量分别约为4600和1100。 预计撞击谷神星和灶神星的最大主带小行星的直径分别为71.7公里和21.1公里。 谷神星上直径大于0.1公里的撞击坑数量为\sim 3.4\times 10^8,而灶神星上为6.2\times 10^7。 直径大于100公里的撞击坑数量在谷神星上有47个,在灶神星上有8个。 我们的研究显示,观测到的灶神星上直径为460公里的撞击坑必须是由直径\sim 66.2公里的弹丸撞击形成的,这在太阳系历史中发生的概率为\sim 30%。 如果在我们关于谷神星和灶神星撞击坑的结果与来自黎明号任务的数据之间发现显著差异,那么这些差异应归因于早期主带更高的碰撞演化程度和/或晚期重轰炸的存在。 早期阶段碰撞活动的增加可能由与尼克斯模型一致的巨行星初始配置提供。 由此,黎明号任务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早期太阳系初始配置及其后续动力演化的重要线索。
文献和引用工具
与本文相关的代码,数据和媒体
alphaXiv (什么是 alphaXiv?)
CatalyzeX 代码查找器 (什么是 CatalyzeX?)
DagsHub (什么是 DagsHub?)
Gotit.pub (什么是 GotitPub?)
Hugging Face (什么是 Huggingface?)
带有代码的论文 (什么是带有代码的论文?)
ScienceCast (什么是 ScienceCast?)
演示
推荐器和搜索工具
arXivLabs:与社区合作伙伴的实验项目
arXivLabs 是一个框架,允许合作伙伴直接在我们的网站上开发和分享新的 arXiv 特性。
与 arXivLabs 合作的个人和组织都接受了我们的价值观,即开放、社区、卓越和用户数据隐私。arXiv 承诺这些价值观,并且只与遵守这些价值观的合作伙伴合作。
有一个为 arXiv 社区增加价值的项目想法吗? 了解更多关于 arXivLabs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