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enXiv.org
此网站处于试运行阶段,支持我们!
我们衷心感谢所有贡献者的支持。
贡献
赞助
cenxiv logo > cs > arXiv:2510.12822

帮助 | 高级搜索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与社会

arXiv:2510.12822 (cs)
[提交于 2025年10月10日 ]

标题: 无偏见的证据:公平算法的新反事实测试

标题: Evidence Without Injustice: A New Counterfactual Test for Fair Algorithms

Authors:Michele Loi, Marcello Di Bello, Nicolò Cangiotti
摘要: 关于算法公平性的哲学文献日益增多,已经探讨了诸如平等机会和校准等统计标准,因果和反事实方法,以及结构性不公和累积性不公的作用。 然而,一个重要的方面却被忽视了:算法输出的证据价值本身是否依赖于结构性不公。 我们典型的例子对比了一个依赖历史犯罪数据的预测警务算法,与一个基于摄像头的系统,该系统记录正在进行的犯罪,两者都是为了指导警察部署。 在评估依据某条证据行动的道德可接受性时,我们必须不仅询问该证据在现实世界中是否有证明力,还要询问在没有相关不公的附近世界中,该证据是否仍然具有证明力。 预测警务算法未能通过这一测试,但基于摄像头的系统通过了这一测试。 当证据未能通过测试时,以惩罚性方式使用它是道德上有问题的,比通过测试的证据更为严重。
摘要: The growing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 on algorithmic fairness has examined statistical criteria such as equalized odds and calibration, causal and counterfactual approaches, and the role of structural and compounding injustices. Yet an important dimension has been overlooked: whether the evidential value of an algorithmic output itself depends on structural injustice. Our paradigmatic pair of examples contrasts a predictive policing algorithm, which relies on historical crime data, with a camera-based system that records ongoing offenses, both designed to guide police deployment. In evaluating the moral acceptability of acting on a piece of evidence, we must ask not only whether the evidence is probative in the actual world, but also whether it would remain probative in nearby worlds without the relevant injustices. The predictive policing algorithm fails this test, but the camera-based system passes it. When evidence fails the test, it is morally problematic to use it punitively, more so than evidence that passes the test.
评论: 13页
主题: 计算机与社会 (cs.CY) ; 人工智能 (cs.AI); 机器学习 (cs.LG)
引用方式: arXiv:2510.12822 [cs.CY]
  (或者 arXiv:2510.12822v1 [cs.CY] 对于此版本)
  https://doi.org/10.48550/arXiv.2510.12822
通过 DataCite 发表的 arXiv DOI

提交历史

来自: Nicolò Cangiotti [查看电子邮件]
[v1] 星期五, 2025 年 10 月 10 日 09:33:17 UTC (20 KB)
全文链接:

获取论文:

    查看标题为《》的 PDF
  • 查看中文 PDF
  • 查看 PDF
  • HTML(实验性)
  • TeX 源代码
查看许可
当前浏览上下文:
cs.CY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新的 | 最近的 | 2025-10
切换浏览方式为:
cs
cs.AI
cs.LG

参考文献与引用

  • NASA ADS
  • 谷歌学术搜索
  • 语义学者
a 导出 BibTeX 引用 加载中...

BibTeX 格式的引用

×
数据由提供:

收藏

BibSonomy logo Reddit logo

文献和引用工具

文献资源探索 (什么是资源探索?)
连接的论文 (什么是连接的论文?)
Litmaps (什么是 Litmaps?)
scite 智能引用 (什么是智能引用?)

与本文相关的代码,数据和媒体

alphaXiv (什么是 alphaXiv?)
CatalyzeX 代码查找器 (什么是 CatalyzeX?)
DagsHub (什么是 DagsHub?)
Gotit.pub (什么是 GotitPub?)
Hugging Face (什么是 Huggingface?)
带有代码的论文 (什么是带有代码的论文?)
ScienceCast (什么是 ScienceCast?)

演示

复制 (什么是复制?)
Hugging Face Spaces (什么是 Spaces?)
TXYZ.AI (什么是 TXYZ.AI?)

推荐器和搜索工具

影响之花 (什么是影响之花?)
核心推荐器 (什么是核心?)
IArxiv 推荐器 (什么是 IArxiv?)
  • 作者
  • 地点
  • 机构
  • 主题

arXivLabs:与社区合作伙伴的实验项目

arXivLabs 是一个框架,允许合作伙伴直接在我们的网站上开发和分享新的 arXiv 特性。

与 arXivLabs 合作的个人和组织都接受了我们的价值观,即开放、社区、卓越和用户数据隐私。arXiv 承诺这些价值观,并且只与遵守这些价值观的合作伙伴合作。

有一个为 arXiv 社区增加价值的项目想法吗? 了解更多关于 arXivLabs 的信息.

这篇论文的哪些作者是支持者? | 禁用 MathJax (什么是 MathJax?)
  • 关于
  • 帮助
  • contact arXivClick here to contact arXiv 联系
  • 订阅 arXiv 邮件列表点击这里订阅 订阅
  • 版权
  • 隐私政策
  • 网络无障碍帮助
  • arXiv 运营状态
    通过...获取状态通知 email 或者 slack

京ICP备2025123034号